大江東流,奔騰不息。在中國的版圖上,長江猶如一條舞動的巨龍,串聯起11個省份,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歷史見證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了讓一江清水綿延后世、惠澤千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長江經濟帶發展領航立規,母親河面貌一新,長江流域開啟了綠色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生態優先,母親河重煥光彩
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關鍵是要處理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系。
秋分時節,在湖北宜昌市伍家崗區王家河江豚觀測平臺,一批批游客慕名而來,大家都想一睹江豚天使的微笑。宜昌市民張鵬說:“早就聽說這里新建了一個觀景平臺,有機會看到江豚逐浪,今天我專程帶家人來看看?!?/p>
而6年前,江豚在這里幾乎絕跡。廠房污水橫流、碼頭沙塵漫天、水質持續惡化……沿江200多公里岸線上,散布的130多家化工企業、上千公里的化工管道,是這些“長江精靈”回家的最大障礙。
忍得一時苦,品得長久甜。湖北省副省長、宜昌市委書記王立說,宜昌痛定思痛,打響了化工產業轉型之戰,開出“關改搬轉”四張藥方。目前,沿江134家化工企業“關改搬轉”階段性攻堅任務已基本完成,實現沿江一公里內“清零”,復綠長江岸線近百公里。
從化工圍江、污染繞城到遠山滴翠、江豚戲水,類似的變化不只發生在宜昌。在湖南岳陽市君山華龍碼頭,曾經污水橫流的非法砂石碼頭經過整治復綠、濕地修復,面貌煥然一新;在安徽蕪湖市,“智慧長江(蕪湖)綜合管理平臺”試運行,初步構建起長江保護一體化的全要素生態網絡監管體系;在江蘇南通市狼山腳下,曾經的全國最大進口硫磺集散基地狼山港硫磺堆場被關閉,隨后修復騰出岸線,江邊筑起綠色廊道;在上海崇明島,島上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潮水退去,崇明東灘蘆葦依依、飛鳥翱翔……
全域協同發力是確保一江清水東流的重要保障。沿江11省份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上,深入踐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綠色發展新要求,其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
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馬建華表示,近年來,長江委著力強化流域水資源動態管控,斷面監測數2021年年底已增至265個,基本實現主要河流水系全覆蓋和全部斷面信息接入動態管控平臺。
一江清水、兩岸青山。今日之長江,全流域生態發生了歷史性、根本性變化,處處生機盎然。統計顯示,2021年長江流域水質優良的國控斷面比例達97.1%,干流水質已連續兩年全線達到Ⅱ類,當年兩岸完成營造林1786.6萬畝、水土流失治理574.7萬畝。
東西互濟,崛起黃金經濟帶
長江集沿海、沿江、內陸開放于一體,是連接“一帶一路”的紐帶,具備東西雙向開放的獨特優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長江上中下游三個城市群正逐漸發展為三大增長極,一條貫穿東中西部的黃金經濟帶加速崛起:
——望下游,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龍頭”昂首向前。滬蘇浙皖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各展所長、協同發力,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更加健全,軟硬件基礎更加扎實,發展動能愈加強勁,示范引領作用充分發揮。
——觀中游,長江中游城市群“龍身”蓄力騰飛。近年來,武漢、長沙、南昌三個都市圈體量逐年壯大,中心城市發展能級不斷提升,產業基礎不斷夯實,裝備制造、汽車制造、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等產業實力明顯增強,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建設不斷向前。
——探上游,成渝城市群“龍尾”翩躚起舞。四川、重慶兩地聯合推出3批共311項“川渝通辦”政務服務事項清單。截至7月底,160個川渝兩地共建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項目共有153個實現開工,完成投資1287.5億元。西部陸海新通道不斷生長延伸,朋友圈不斷擴大,貿易規模不斷壯大。
城市發展成果市民感受最深?!耙郧盎丶?,坐綠皮火車要9個小時?,F在,從成都東站坐最快的一班高鐵,僅需1小時2分鐘就能到達重慶沙坪壩站?!遍L期在成都工作的重慶人張曉玲說,時速350公里的成渝客專完成提質改造后,不僅拉近了成渝兩地的時空距離,也拉近了家人的心。
三大增長極如何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推動陸海聯動、東西互濟發展?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這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的關鍵舉措。沿江省份堅持全國一盤棋思想,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長江經濟帶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正加速形成,促進了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實現了聯動發展。
擴水運,長江干線武漢至安慶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投入試運行,萬噸級船舶可直達武漢;建高鐵,滬渝蓉沿江高鐵武漢至宜昌段正式開工,合安高鐵、安九高鐵開通;通航空,我國首座專業貨運樞紐機場鄂州花湖機場投運,成都天府機場、蕪湖宣州機場等投運。
鐵水聯運、江海聯運、多式聯運共同發力,讓長江經濟帶日益成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主動脈。今年前7個月,長江干線港口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367萬標箱,同比增長6.0%;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完成21.7萬標箱,同比增長86.5%。
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局長付緒銀說:“隨著北斗應用試點等工作有序推進,黃金水道潛能不斷釋放,長江航運服務國家戰略能力明顯提升?!?/p>
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
長江經濟帶不僅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主戰場,更應是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
黨的十八大以來,沿江省份積極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科技創新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找準優勢,持續發力。伴隨輕微的“嗞嗞”聲,一塊長達10米,表面附著銹跡、油漆的U肋僅用8分鐘就被洗得干干凈凈,用傳統方式清洗則至少需要1小時。這臺設備是華工激光研發的國內首臺清洗橋梁U肋的激光裝置。該企業負責人表示,隨著新技術不斷被市場認可,公司生產的多種激光清洗智能裝備不但在國內廣泛應用,還在國際市場上贏取了一席之地。
這家企業所在的湖北武漢東湖高新區,是以光電子信息為代表的“光芯屏端網”重點產業集聚地。今年上半年,湖北光電技術產品出口增長最快,增速達114.7%。武漢海關統計分析處副處長李真涵表示:“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比提升,同湖北省近年來專注‘光芯屏端網’核心產業鏈建設密不可分?!?/p>
——引人留人,相互成就。在安徽合肥,針對頂尖人才、領軍人才、高級人才、科技創新創業人才,開啟“6311工程”;聚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重點產業,推出產業人才政策“7條”;圍繞高校新畢業生求職創業的難點痛點,實施高校畢業生“9條”……各類措施密集出臺,讓合肥人才結構悄然生變,有效支撐合肥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
——搭建平臺,厚植產業。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武漢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建設;重慶、四川共建西部科學中心,啟動建設成渝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各類平臺成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
如今,創新已成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底色,有力地推動長江兩岸經濟發展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百舸揚帆,通江達海。今日的長江水更清、沿岸山更綠,沿江省份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只要我們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沿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闊步前行,長江經濟帶必將成為引領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中華民族母親河必將永葆生機活力。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