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寒冬,??谑惺芥偯郎绱宓睦先硕紩奂凇芭膹]舍”里烤火取暖。 張王明 攝

??谑惺芥偣倭即宓呐膹]舍外觀。 陳耿 攝

??谑惺芥偯镭灤宓呐膹]舍。 張王明 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 梁君窮 計思佳
3月3日,驚蟄時節已近,春雷忽起,提醒人們冬天是漸行漸遠了。關于冬天的記憶,北方人熟悉的是熱乎乎的炕頭;而對南方人來說,念念不忘的大概是那一盆爐火。圍爐夜坐,也是中國人獨特的鄉愁記憶。
海南的冬天比其他省市要溫暖,但圍坐爐火、閑話家常也不可或缺。尤其是老人,受不得冬寒,過去村里人往往會在村中建一個廬舍,抑或是露天,在地面向下挖出一個淺坑,用來給老人燒火取暖。這樣的廬舍被稱為“暖心廬舍”。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家中取暖條件大為改善,許多暖心廬舍逐漸被人遺忘。重新尋找這些暖心廬舍的記憶,意義不在于再讓多少人依靠其御寒,而在于發掘其背后承載的敬老孝道,讓其在今天也能溫暖人心。
百年廬舍暖人心
石山鎮施茶村委會下轄的美社村位于??诨鹕娇诠珗@南側約500米處,經過村口的文化廣場,沿著平整村道向里走,不一會兒就可看到美社村的“地標”建筑——建于清末的福興樓。
相較于約有19米高的福興樓,藏身東北側一間高約2米的火山石屋顯得十分簡陋,它連個正經的門都沒有,前面是一段低矮墻垣,只有兩個木柱撐起橫梁,整個屋子左右也不過5米多長,南北2米多寬。
但若就最初建造的歷史來說,福興樓的歷史尚不及這間小石屋久遠。據海南文史專家蒙樂生介紹,這間小石屋就是“暖心廬舍”,建造于清代光緒年間,至今已歷經120多年風霜,在這一帶能像這樣保存至今的烤火石屋并不多。
走進屋內,見地面除中間有一個四方土坑外,其余皆為石磚平整鋪砌。土坑內還有炭灰和沒燒完的柴。美社村村民王建平告訴我們,這個土坑用來燒火,每到天寒之日,村里老人就會聚集于此,圍坐火堆旁取暖。
屋內有簡介,介紹石屋建造于光緒十八年,即1892年。據民國《瓊山縣志》記載,光緒十年氣候大異,先是在秋天有地震,然后十一月時迎來大雨霜,寒風凜冽前所未有。河里許多魚被凍死浮出水面,竹子也全都枯萎了。更嚴重的是,當時許多貧窮百姓無法御寒而被凍死。
當時,為了幫助村里的老人度過這個寒冬,村中的鄉紳富戶捐資捐物,在村里建造了這個廬舍,讓老人和孩子能在其中烤火取暖,抵御嚴寒。
過去,從府城前往海南西部的臨高、儋州等地的古驛道也經過美社村,美社村所在的施茶村委會當時也被稱為施茶鋪。暖心廬舍因此也成了客人的歇腳點,美社村村民每年入冬前都會準備許多柴火,待氣溫驟降時生火,為寒冬里的過路人暖身。
“以前美社村很窮,大家住的房子很簡陋,冬天漏風,加上買不起棉衣、棉被,所以到了冬天很多老人受不了寒冷,必須去廬舍烤火?!蓖踅ㄆ交貞浧鹚r候的場景,不少老人通宵在那里烤火,大家一邊烤火一邊聊天,爐火很旺,身體很暖和,心里也很暖和。
兩代人交流的場所
在美社村東側約兩公里處,有著另一個被青翠密林環繞的古村官良村。順著一條水泥巷道,經過村口兩棵古榕樹和兩棵大枇杷樹,不一會兒就走進了火山村落中。
在官良村,我們同樣見到了“暖心廬舍”,這里的村民雖然沒有把它稱為暖心廬舍,但到了冬天寒冷的時候就會想起它,平日里仿佛不知道它的存在。
官良村的暖心廬舍與美社村的建造類似,也是石墻黑瓦,雖不如美社村修葺得那么新那么整潔,但形制上卻要比美社村的大一些,且屋檐下有廊道和臺階。
“打我記事以來,這個石屋就在這里了,也不知道存在了多久,天冷的時候老人孩子會在里面烤火,如果是晴天,有時候大家會將火堆擺到外面,這樣可以圍坐更多人?!惫倭即宕迕裥〗M組長陳冠賢介紹,雖然現在條件好了,需要靠暖心廬舍烤火才能御寒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但這里已成為村民的一種情懷記憶,哪怕不冷,大伙圍坐一起聊聊天也覺得開心。
每次聚眾烤火,總是每個人出門時順便攜帶柴火,眾人拾柴火焰高,每個人帶著一根柴過來,加在一起也夠燒上一個下午了。
除了給村民取暖,暖心廬舍還有一大功能就是給村民議事,村里開會、討論問題都是在廬舍里進行。在火堆旁,老人們還會將過去的故事講給年輕人,其中也蘊涵著為人處世的道理,起到文化傳遞和民風教化的作用。
“平時年輕人都在外面打工,難得有機會和村里的老長輩交流。所以現在每年過年,暖心廬舍也不僅僅是老人能坐了,年輕人也多會過來這里和老人聊天,說說一年在外的見聞?!标惞谫t認為,如今在暖心廬舍圍坐烤火閑聊,也成了促進兩代交流、消除代溝的重要途徑。
陳冠賢還介紹,敬老愛老一直是官良村的傳統,村中現在有10來位80歲以上的老人,每次烤火必須先讓老人靠近火堆坐下,老人們也比較高壽,有一位百歲老人才剛過世。
這類暖心廬舍,在瓊北地區的鄉村不勝枚舉,多數雖無碑碣匾額,卻實實在在地在寒冬里為老人們暖身。
孝老敬老的傳承
在美社村暖心廬舍內,至今仍存有兩塊完整的石匾,立在屋內左右兩個角落,左邊為“禮讓休風”匾,右側為“光分鰲極”匾。
相傳“禮讓休風”為清末民初海南著名學者、教育家王國憲所題贈,“禮讓休風”寓意“守禮謙讓,春風和煦”,表現了王國憲對福興村民守禮謙讓、孝老敬老美好品德的肯定與贊揚。
“光分鰲極”為晚清最后一位瓊籍解元曾對顏所題贈。蒙樂生說,“光分鰲極”是說通曉詩書,熟習禮樂,傳播文明,特立獨行,像女媧那樣“斷鰲足以立四極”,頂天立地,建功立業,這既是曾對顏對福興村父老的寄望,也是肯定。
翻閱史志, 在“年壽”條目下看到了許多石山地區的壽星,如“王世德,石山人,壽九十二,四代同堂。子必芳……熱心公益,重修約亭,甃石山市街道以便行人,壽九十六,亦四代同堂?!敝T如此類者眾多。
石山地方孝老敬老的傳統自古有之,孝子也常見于史志。民國《瓊山縣志》記載,清代石山地區的蕭宏猷,小時候就父母雙亡,沒有了依靠,但他老實忠厚,長大后對伯父極盡孝道,聞名鄉里,以致于“鄉里咸尊重之”,由此可見,石山地區敬重孝子、崇尚孝道的傳統由來已久。
“天冷的時候,我在家里也能穿得暖,烤上火, 但是大家一起坐在外面有伴,很開心?!泵郎绱?4歲的陳阿婆說出了她的愿望,希望年輕人過年回來能多坐下來陪她一起烤烤火。
簡單的愿望也道出暖心廬舍功能的變化。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哪怕是山野鄉村,也不再靠暖心廬舍烤火取暖才能渡過寒冬。將暖心廬舍繼續保留下去的作用,也不再僅僅是讓老人取暖,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個讓年輕人能陪伴與傾聽老人的場所。孝道,也由暖身,更多地轉化為真正的暖心。
春天到來,暖心廬舍石屋內柴火已熄,只剩幾根沒燒完的柴火靜臥火坑旁邊,等待著寒冬圍坐時刻的到來,等待著再次燃燒自己溫暖人心,等待著再次照亮這一間間傳承孝老敬老傳統的百年廬舍。
?
?
相關鏈接:
農村傳統戲劇市場復蘇 桂花村請戲傳統回歸
廣州日報:傳統節日 喚回來、走出去
【??诰W元宵節直播】技能get√起來!海南傳統湯圓手藝傳承人現場教你包湯圓
越野滑雪——女子30公里集體出發(傳統技術)比賽賽況
傳統過年方式變了嗎? 年貨年夜飯“一鍵”解決
春節“紅包大戰”硝煙再起 傳統年味PK指間狂歡
?
?
(編輯:王思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