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鋪前老街。 海南日報記者 封爍 攝

文昌清瀾港,當年許多下南洋的人從這里出發。 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文昌鋪前港,當年海南人下南洋的出發港口之一。海南日報記者 封爍 攝
編者按
“下南洋”與“闖關東”“走西口”,被并稱為近代中國的三次移民潮。海南人南下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貿易經商的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時光里,一代代海南商人背井離鄉、遠渡重洋,克服重重困難,在異國他鄉打拼創業,書寫了一段段含著血淚與夢想的傳奇。尤其是自明清以來,因自然災害、戰亂等原因,大批海南人前往南洋謀生,瓊僑力量進一步壯大,建立了一大批會館等社會組織,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
海南周刊今日推出“絲路海商”系列報道之《下南洋》專題,為您講述海商下南洋那段跌宕動人的傳奇故事。
海南島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狀況,決定了它外向型的發展模式。東南亞與中國山水相連,自古以來便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百姓移居海外的主要目的地。下南洋曾是海南島一種較為獨特的人文現象,也是海南人積極尋求新生活空間、一代代瓊僑融入世界經濟文化大潮的一個縮影。
無論是懷揣著發財致富、光宗耀祖的夢想,還是將南洋作為戰火紛飛時期的避難所,下南洋的華僑對海南的影響,幾乎滲透到了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一部分海南商人乘船南下,或往來貿易或留居不歸,成為傳播海商文化的重要力量。
唐宋
對外貿易增多,早期華僑出現
唐代是中國與外域特別是東南亞等地關系空前發展的時代,對外交往頻繁?!氨闭砝钻?,東連廣郡,南近交趾,西通合浦、象林,諸港可通舟楫,乃四通八達之區也?!碑敃r的海南,地處南海中西航線之要沖,擁有豐富的熱帶土特產品,與東南亞等地建立并保持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這也使海南人移居海外成為可能。
不過,早期的出洋者僅是出洋的拓荒者,或漁夫,或商民,去了其他國家后又返回故里,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華僑。借航運之便,流寄海外,留居南洋一帶較早者應當出現在宋、元時期。
到了宋代,海南的對外貿易更加發達,島內外各方面聯系顯著加強。海上貿易的興盛促使一部分從事這一活動的海南人“住番”,居久不歸者成為早期的華僑。
除了主動南下經商求富,亦有被動的人口遷徙。南宋時期,又有大批居住在福建和廣東沿海的人遷移到海南島東部及東北部一帶,使該地區人口急劇膨脹。地理環境無法承載這么多人口,其中的一部分人面臨再次遷徙——下南洋。
至宋末,海南島與東南亞的貿易已有一定規模。當時,海南的沉香、生香、檳榔、花梨木、瓊枝菜、高良姜等大宗產品依靠海上運輸,頻頻輸出。
據《瓊僑史略》記載:宋滅元興,元朝繼續大量派兵南下,企圖征服南洋,剿除南宋殘余臣民,但由于水土不服等原因,軍事行動失敗。不少元軍官兵散居南洋各地,其中也有一些瓊籍兵。
明清
“海禁”松弛,海南移民熱潮涌現
不過,海商的下南洋之路,到明清時期才越走越寬。
丘濬在《學士莊記》中說:“??谑菫楦坶T,帆檣之聚,森如立竹?!弊阋姰敃r瓊州對外貿易之興盛。明代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在客觀上起著鼓舞和促進我國沿海地區居民出國貿易的作用,海南島出現了向外移民的熱潮。
盡管明政府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仍無法斷絕私商貿易。由于海南擁有特殊的地理環境,與東南亞的貿易不但沒有中斷,反而繼續發展。
據《瓊??h志》記載:明代草塘埠一帶漁民,常運載西沙、南沙群島捕撈的海鮮品和貝殼到南洋銷售,有少數人隨船散居于東南亞一帶謀生。出洋者跟隨海南“大沙船”往返于海南與東南亞各國之間,他們多從博鰲港、??诟?、文昌清瀾港乘船出洋,也有些從潭門港和長坡青葛埠出去。
由于下南洋的規模擴大,影響了國內社會穩定,清政府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頒布南洋禁航令。據《瓊州府志》記載:“康熙五十六年,甲嚴洋禁商船,不許私造往南洋貿易,有偷往外國之人,督撫大使通知外國,令解回正法,再奉旨,五十六年以前出洋之人,準其載回原籍?!边@也說明,1717年前,已有海南人到南洋謀生。
清雍正八年(1730年),“海禁”有所松弛,海南再度掀起出洋潮。一批又一批冒險者,從文昌的鋪前港、清瀾港和瓊海的潭門港、博鰲港等地搭帆船或漁船去南洋謀生。
清道光五年(1825年),瓊州帆船運載商品直達新加坡。1830年,瓊州帆船已到馬來西亞檳城通商。這個時期,經商者僅短暫逗留便返回。至1840年后,開始有大量的海南人移居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檳城,馬來半島東海岸的龍運、格底、甘馬仕和甘馬挽是較早的落腳地。
(編輯:李沛(見習))